秋意初染,山歌回荡。日前,在被誉为“赣西客家明珠”的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策略吧,首届全国客家山歌(江西·铜鼓)邀请赛决赛拉开帷幕。17支晋级队伍以歌为媒,以情为纽带,在青山绿水间展开一场跨越地域的文化对话,用穿越千年的客家音韵谱写新时代的精神图谱。
文化赓续:红土客韵,山歌永传
铜鼓是一片红色热土,155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处处留存红色历史足迹。从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到创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,1.8万英烈长眠于此。
铜鼓是赣西唯一的客家县,全县80%的居民是客家人。数百年来,客家人在铜鼓繁衍生息,保留了极其完整的客家方言及风俗习惯。客家山歌也在此深深扎根,传承有序,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客家山歌既抒发广大劳动人民心中的情感,又连结客家人民的情感。作为赣西客家重镇,早在20世纪70年代起,铜鼓便组织文艺工作者收集整理了山歌、小调、曲牌,远赴广东梅县采风,在此基础上先后创作演出了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《黑姑投军》《绣红旗》《福星》等山歌戏佳作。
展开剩余76%悠扬的客家山歌在此传唱千年策略吧,早已融入铜鼓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,成为流淌在土地深处的文化血脉,代代相传。近年来,铜鼓以“三进工程”(进小区、进社区、进景区)推动非遗“活化”,年均演出150余场,创作出一批《山里的图画美美的》《秋收起义在铜鼓组歌》《青竹扁担溜溜尖》《铜鼓响起来》等朗朗上口的客家山歌,屡获国家级奖项。
“铜鼓客家山歌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,希望更多青少年朋友了解客家山歌、喜爱客家山歌,学唱客家山歌,成为铜鼓客家山歌的传承者、弘扬者、传唱者。”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代表性传承人王雷保说。
赛情聚焦:新声璀璨,古韵新辉
本届邀请赛以“唱支山歌给党听”为主题,邀请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300余名选手参赛,共收到参赛作品300余件。从线上初赛的全国联动,到复赛决赛的精彩角逐,个人赛和组合赛共计评出金奖3名、银奖6名、铜奖8名、优胜奖19名。
大赛既有保留中原古音韵味的传统腔调,也有融入流行元素与现代编曲的创新演绎。湖南选手秧云群演唱的《苗岭飞出幸福歌》,将苗岭山歌与客家韵调巧妙融合,歌声如云中飞鸟,清越动人;江西选手谢立华演唱的《客家人唱幸福歌》,以原生态唱法结合现代音乐语言策略吧,如山涧清泉,沁人心脾——这两部作品双双摘得个人赛金奖。
组合赛方面,金奖作品《眼界一打过别窝》通过多声部合唱的创新形式,将客家方言的古朴与现代审美完美融合,完成了一场跨越古今的文化对话。
此外,大赛还特别创新设立“红色客家山歌”实景演出环节,沉浸式展现客家山歌的人文魅力与深厚的红色底蕴,不仅是非遗文化的生动传承,更激发大家的爱国情怀。
正如铜鼓县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熊涛所言:“邀请赛旨在以红色为底色、以艺术为载体,是客家山歌文化传承的桥梁,是唱响客家人团结的声音,也是打造江西铜鼓文旅特色的新名片,更是讲好江西故事的重要载体。”
文旅融合:以歌兴旅,以旅促产
铜鼓以一场山歌盛会,将散落于群山之间的文化明珠串联,绘就了一幅“歌响一山、景映一城”的文旅共生画卷。
8月30日,参赛选手们还在铜鼓天柱峰景区开展了拉歌采风活动,山歌歌手们以山水为幕,放歌天地间,唱响一首首红色山歌,展现出客家山歌的人文魅力与深厚的红色底蕴,让歌手与网友畅游江西铜鼓,赏美景、吃美食、品文化,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。
依托“中国长寿之乡康养示范基地”的生态底蕴,铜鼓突破传统办赛模式,推动山歌进景区、非遗活态展示、文旅消费融合等多项实践。游客不仅可在天柱峰的丹霞耸峙间、七星岭的奇山秀色中、汤里温泉的氤氲烟岚里领略自然之美,更能在带水清溪古乐园的天然清凉中,感受客家山歌与山水实景相得益彰的文化体验。
这一系列举措,既是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时代回应,也是文旅融合路径的创新探索,更是用民族音乐讲好中国故事的铜鼓实践。铜鼓,正以一场高水准、有温度、广传播的全国邀请赛,让客家山歌焕发新时代的色彩,也为地方文化赋能、文旅深度融合提供了“铜鼓样本”。
供稿:铜鼓县委宣传部策略吧
发布于:北京市易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