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秋的成都掌心策略,微风和畅。在郫都区德源街道的东林艺术村,一望无际的稻田像铺开的绿色画卷,沉甸甸的稻穗在阳光下泛着金黄。田边小路上,三三两两的年轻人并肩散步,偶尔停下,举起手机对准天光云影、稻浪远楼——他们不是游客,而是在这里工作的科创人。
“午休出来透透气、晒晒太阳、换换脑子。”他们笑着指向身后——稻田中央,一栋简约时尚的两层小楼安然矗立,门边挂着一块醒目的牌子:步科。这里是步科的西南总部研发基地。
这里是德源街道打造的“田园总部”。没有密集的厂房,不见高耸的写字楼,只有湛蓝的天空、无边的绿野,和一栋栋散落在林盘间的精致建筑。路在田野中蜿蜒,连接起办公点与自然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每一个林盘掌心策略院落里,都藏着一家“规上企业”,年产值均不低于2000万元。
就在不久前,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(集团)四川有限公司发布“2025中国活力街道研究”成果,德源街道成功上榜“2025活力街道500强”,并跻身“西部100强”。这片田野,正静悄悄地爆发着惊人的创造力。
展开剩余80%田园里
“长”出科创总部
走进步科成都研发中心,年轻的小王正在电脑上调整参数,进行设备运动控制的模拟测试。窗外是一片金黄的稻浪掌心策略,偶尔有白鹭掠过田间。“在这里搞研发,灵感都多了不少。”小王笑着说,去年刚毕业的他从没想到,自己会在稻田边搞研发。“刚开始还担心会不会太偏僻,现在反而爱上了这种‘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’的工作环境。”
为什么科技企业愿意把研发中心“种”在稻田边?步科,机器人与智能设备的运动控制与人机交互部件供应商,去年8月正式把西南总部研发基地入驻到了东林村。他们看中的,正是这里的生态与安静。“我们团队‘90后’和‘00后’超过70%。”成都步科智能有限公司负责人唐雪艳说,“在田园里搞科技研发,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头一遭,但效率反而更高。”
她坦言,窗外的稻田、拂过脸颊的微风、空气中青草的气息,能让人迅速沉静下来。“没有城市的嘈杂干扰,心情明媚,思路也清晰。有时候遇到技术难题,到田边走一圈,回来就有了解决方案。”
步科自2019年落户德源,一期研发基地已于去年8月投入运营,集运动控制、HMI&PLC两大产品线的全品开发,产品广泛应用于机器人、医疗设备、物流设备、包装设备等自动化设备行业领域,总公司步科股份2024年营业收入为5.47亿元。
为什么选择德源街道?落地之前,董事长唐咚亲自来郫都区考察多次,“这里靠近电子科大、西南交大等多个高校,这些高校资源如同源源不断的活水,为步科人才库注入新鲜活力。我们不仅把这里当成研发中心,更打算建成未来峰会举办地。”据介绍,步科在德源共有三栋楼宇,目前一期已投用,正在建设研发与营销中心二期三期,建成后将包含研发中心、营销中心、接待中心三大功能,未来除了加大研发投入,也会将机器人论坛等行业峰会逐步引到德源,从而促进产业上下游的交流及落户。
一个林盘
就是一家规上企业
步科不是独行者。沿着田间小路漫步,不经意间就会邂逅一个个精致的院落。青瓦白墙,竹影婆娑,看似普通的农舍,走进去却别有洞天:现代化的办公设备,热烈讨论的研发团队,墙上挂着复杂的技术图纸……
在德源田园总部,像这样“藏”于林盘中的企业已有28家,总投资额超过6.3亿元。其中,袁隆平种业硅谷项目在这里扎下根,建起106.5亩试验田,其研发的超级稻单季亩产高达1251.5公斤,刷新了世界纪录;引进的大美科创,直播小微盆景,去年销售额高达8000万元;川润股份的研发中心及院士工作站也正在加快推进,总投资约2亿元,未来将成为区域科创的又一引擎。
“能够成功引进这些企业落户,源于我们街道发展定位的精准。”德源街道党工委副书记、办事处主任陈雷告诉记者,街道地处郫都、温江与高新西区三地交会,毗邻成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(西区),产业基础好,技术人才聚集,研发比例较高。德源街道巧妙定位——“不承接生产制造,而是吸引企业的研发总部和创意团队。”
“我们有深厚的农业底蕴、丰富的林盘资源。”陈雷说,“于是提出‘一个林盘就是一个规上企业’的发展思路。”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、股份合作等模式,将传统林盘改造为高品质研发空间,吸引企业落户,逐渐形成乡村林盘田园研发总部集群。
未来图景
科技+农业+文旅融合发展
科创企业扎根乡村,离不开配套的支持。
德源街道没有只做“房东”,而是推进全域艺术化改造:引入东林园林酒店、打造田野音乐街区、开设美育空间……一步步补足住宿、文化与休闲功能。依托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”——德源大蒜,周边还布局了农业展示体验区,串联起“谷予餐厅”“见稻餐厅”等消费场景,形成“可观、可玩、可体验”的乡村服务体系,每年吸引游客超过10万人次。
在这里,工作与生活没有明显的界线。程序员可以端着咖啡走在田埂上,研究人员午后在稻香中散步,团队开会也可以选择在户外凉亭。自然不再是远方风景,而是日常的一部分。
“接下来,我们还会继续优化营商环境,重点引进科技研发、文化创意、农业创新等类型企业,进一步扩大林盘总部集群规模。”陈雷表示,同时也将持续深化“科技+农业+文旅”的融合模式,推动科创资源与德源大蒜产业、东林艺术村文旅业态深度结合。
“我们要让这里不只是办公地,更是灵感发生地、产业对接地、人才会聚地。”望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,陈雷信心满满。
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粟新林 供图 受访单位 视频 粟新林 范敉 编辑 曾雪柔掌心策略
发布于:四川省易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